广东省按照“以提升教育软实力为主,急当地所需、尽广东所能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”的工作思路,针对8省(自治区、兵团)受援地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打出教师支教、校地共建、职教协作、招生支援、师资培训、校际结对组合拳,推动受援(扶)地教育内涵发展。 教师支教注入发展动力。选派“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”第一批290名教师分赴西藏林芝、新疆喀什支教,遴选50名人才“组团式”支援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,为受援地教育教学发展注入力量。实施制度化建设、优质化教学、精细化帮扶、多样化实践、温情化关爱、高效化课堂的内控管理,开展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“多对一”结对帮扶,促进援藏教师内部融合、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融合,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。建立“三二一”模式,即选派和管理上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,激励和服务上实行前后方双重保障,支教方式和管理上采取一种团组式行动,建立健全支教教师选派管用长效机制。创新实施“五个一”工程,即实施种子工程,打造一个龙头;实施育苗工程,培养一批骨干;实施造林工程,提升一支队伍;实施园艺工程,建立一套机制;实施新芽工程,培育一代新人,全力提升支教内涵,争创支教品牌。
校地共建实现三方共赢。按照“量力而行、确保安全,注重实效、实现共赢”原则,组织华南师范大学、岭南师范学院等11所省内高校与西藏林芝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民族团结教育、国防教育、艰苦奋斗教育,受到当地认同、学校支持和学生欢迎。精准补充短缺学科师资,先后选派409名优秀大学生赴林芝支教,缓解音乐、体育、美术等学科师资结构性紧缺矛盾。精准提升薄弱学科教学,因地制宜开展教学能力培训,有的放矢加强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共享。精准实践思想政治教育,开展家访、学业辅导、自护教育等实践活动,搭建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。
职教协作助推脱贫攻坚。创新协作机制,推行职教“结对帮扶+组团推进”,即两地职业院校结对协作,广东学校派出专家团队到受援地学校帮教,形成前方有团队引领、后方有学校支撑的职教帮扶特色。建立“9+1”模式,即9所中职学校扶9个专业、1所本科院校帮国家通用语言,扶持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,提升学校办学实力,提高学生就业技能。建立“三个6”模式,即6所职业院校和6所企业扶持图木舒克市职业技术学校6个专业,探索远程课堂和线上教学研讨,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,实现学校与企业、基地与车间、专业与产业、师资与师傅、培训与岗位“五个对接”,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。探索职教协作新模式,组织广东52所职业院校与受援地52所职业院校结对协作,通过开展人才培养、实习实训、专业建设、师生交流、互派挂职等共建活动,取长补短、互利共赢助推两地职教发展。
招生支援夯实发展后劲。扎实办好内地民族班,开展定向招生、兜底招生,为受援地培养后备人才。每年组织广州大学、深圳大学等6所高校定向招收喀什本科师范生200名。2017年起每年组织广州、东莞等6个地市中职学校,招收受扶地和滇西建档立卡贫困生3500名。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,每年拨付2500万专项资金,支持办班学校优化改善办学条件。截至目前,全省承办西藏班学校14所、在校生1781人;新疆班学校18所、在校生6227人。专业人才技能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:“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考评”
师资培训助力提质增效。按照“骨干带动、全员提升”原则,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核心,开展多层次、全方位师资培训,助推受援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。以中小学、幼儿园种子教师为主,每年安排受援地170多名教师到来粤跟岗实习。将受援地100名骨干教师纳入广东省“强师工程”省级培训项目一并实施,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培训基地有针对性举办短期研修班,每年培训教师1450名。组织专家团队到受援地开展“诊断式”培训,每年培训教师1万人次。向受援地免费开放“粤教云”资源库,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受援地所有中小学、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网上全员培训。
校际结对增进民族团结。组织全省900多所学校与受援地学校“结对子”,完善长效联络机制,架起两地友谊之桥,增进相互了解。组织“粤喀青少年手拉手写书信”“粤甘手拉手心连心”“助学圆梦”等活动,切实发挥支教教师与当地教师纽带作用,当好民族团结使者,每年互访4000余人次、书信往来5.3万余封,推动结对学校之间、教师之间、学生之间全方位互动交流。 (责任编辑:cbppc.bcj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