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民教育不是“洗脑”(记者观察) 本报记者 王平 反对声迫使计划延宕 针对国情教育的缺失,香港特区政府2010年提出增设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为中小学必修课,原定于今年起推行,但却引爆争议。上周公布的计划是,今年9月先在小学试行国民教育课,明年起在中学试行,试行期间,学校安排每周一至两节课,3年后设为中小学必修课。 根据香港国民教育规划,“德育及国民教育科”将涵盖个人、家庭、社群、国家及世界5个范畴,分别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、家庭成员身份认同以及在社群中的角色认同,同时探讨国家的机遇、挑战以及世界性议题。 香港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主席李焯芬表示,国民教育课程修订稿已充分回应社会期望,该课程对提升个人品德及国民素质十分重要,相信课程可促进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身份认同,及配合社会及国家发展。 针对有人称担心课程有“洗脑”之嫌,香港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国华回应,课程旨在教导学生建立正面价值观,并发展独立及批判性思考,故新修订指引加入了价值观培育,如平等、公义、自由、民主、人权、法治等内容。 国民教育是国际惯例 所谓国民教育,大体而言就是爱国教育。香港部分政治人物和学者担心,国民教育内容“报喜不报忧”,无法让学生认识真正的国情,甚至变成“政治洗脑”。 国民教育并非中国独有。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援引一份国外研究指出,从1870年到1970年的百年间,在宪法中明订国家有义务提供国民教育的个案从43个增到139个。遍观当今世界,重视国民教育已成为国际惯例。例如,美国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,美国许多中小学校每天都有升国旗、奏国歌仪式;法国的国民教育偏重法兰西民族优秀传统,突出法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业绩,褒扬一切有别于他国的独特之处,培养了作为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。其他如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俄罗斯等国的国民教育,无不以不同的方式强调青少年应有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。 实际上,香港教育界大部分人对国民教育持支持态度。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八成教师认同政府的国民教育课程。支持者说,国民教育不是洪水猛兽,它关乎培养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、承担精神和国民身份认同。将其冠以“愚民”、“洗脑”等负面形容词,显然违背情理。有香港学者指出,国民教育不仅关乎教育范畴,而且关乎香港的发展,港人如果不认识国家,香港怎么能发展?港人如果对国家民族没有认同感,怎么能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? “洗脑”是个伪命题 实施国民教育早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通用做法,但在香港却引发了意外争议。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能称得上“洗脑”? 《香港商报》评论指出,部分人士担忧国民教育“洗脑”,未免过于政治化。如果说让学生认识国情是洗脑,那么教导其他价值观也可视之为另一种洗脑,因此,简单地把国民教育说成洗脑,实际上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。 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主席黄富荣撰文指出,动辄说国民教育是“洗脑”的人,忽略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发学习过程。当下传媒信息如此发达,香港中小学生每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信息,随时都会形成自己新的理念与价值观,被老师“洗脑”之事绝无可能发生,我们应该对学生多一份信赖。 香港资深媒体人梁立人直言,如果说国民教育是“洗脑”,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被洗脑。他批评香港反对派有西方情结,只许自己用西方思维对人“洗脑”,而不允许爱国主义“洗脑”存在。 不过,许多肯定国民教育的人也同意,只要不从根本否定国民教育,探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则是合情合理的。不少学者认为,国民教育内容应“百花齐放”,教师应拿出锐利的个人观点,供学生脑力激荡。 针对有人担心国民教育会“报喜不报忧”,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陈嘉琪表示,老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。香港教育局长孙明扬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,国民教育涉及国家大事,让学生不单只看“光明面”,也会触及“黑暗面”。 (责任编辑:cbppc.bcj) |